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城市群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超越了单一城市的界限,形成了多城市联动的经济共同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传统三大城市群,与成渝、长江中游、中原等新兴城市群共同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上市公司作为城市群的“核心资产”,其价值日益凸显,成为衡量城市群企业品牌实力的重要指标。自2017年首个“中国品牌日”起,每日经济新闻携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连续九年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2025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城市榜TOP100”。
基于该榜单,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从城市群角度出发,对全国六大主要城市群近四年的上榜企业品牌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在品牌价值上独占鳌头,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接近10万亿元,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紧随其后,品牌价值均超过8万亿元,差距微小。
从上榜企业数量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同样占据前三,数量优势显著。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上榜企业数量虽不及前三者,但均超过百家,中原城市群则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占比接近八成,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实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青云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各自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力。京津冀依托北京的技术创新优势,孕育了众多科技企业;长三角则在商业创新方面领先,集聚了一批以商业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粤港澳则凭借产品创新,特别是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在品牌价值的增量与增幅方面,京津冀同样位居前列。然而,成渝城市群的表现同样亮眼,上榜企业数量增幅位居第一,品牌价值增幅也仅次于京津冀。成渝地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饮料、装备、汽车等行业的贡献,特别是川酒上市公司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强劲表现,以及通威股份的光伏技术突破和长安汽车的新能源转型。
蒋青云认为,成渝地区的成都与重庆发展模式差异化明显,成都以休闲娱乐、时尚都市为标签,而重庆则凭借交通枢纽优势吸引众多企业布局。这种差异化发展使得成渝在传统产业领域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同时拥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潜力。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表现相对平缓,品牌价值增幅较低,上榜企业数量也呈下滑趋势,这与其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兴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