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测量的漫长历史中,人类对“秒”的定义经历了数次关键变革。早期,人们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将一天划分为86400等份,每份即为1秒。然而,地球自转速度的微小波动导致这种定义方式存在天然缺陷,促使科学家寻找更稳定的计时标准。1955年,第一台铯原子钟的诞生开启了量子计时时代——科学家发现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频率具有极高稳定性,不受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干扰。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纳这一发现,将“秒”定义为该跃迁对应9192631770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随着量子技术持续突破,计时精度迎来新的飞跃。近年来,基于光频跃迁的光钟技术逐渐成熟,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原子或离子在光波段能级跃迁的频率实现计时。由于光波频率比微波高出数万倍,光钟的测量精度较传统铯原子钟提升百倍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光钟装置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重新定义“秒”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2023年召开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计划于2026年制定光钟重新定义“秒”的技术路线图,并将在2030年完成最终评估。
这场计时革命不仅关乎科学计量,更将深刻影响现代生活。从卫星导航到金融交易,从电力网络到移动通信,所有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都将因计时精度提升而获得性能跃升。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误差可能从目前的米级缩小至厘米级,5G通信的时延控制将更加精准。量子计时技术的普及还将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为探索暗物质、引力波等前沿领域提供更精密的工具。
关于光钟技术如何改写时间标准、量子信息将带来哪些变革性应用等话题,东方卫视《锚点》节目将于10月29日22点、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0月30日22点30分播出专题报道,深入解读这场正在发生的计时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