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新闻生产模式已从单一的内容传递,演变为数据、算法与用户体验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产物。这场变革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对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提出了重构要求。
从"媒体融合"到"深度融合",再到当前提出的"系统性变革",媒体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家指出,主流媒体若想在变革中立足,必须突破"修补式"思维,通过重构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采编机制,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体产品与服务体系。
调研显示,中国主流媒体的转型始于互联网兴起初期。2013年行业首次提出"媒体融合"概念,旨在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定位问题。经过十年发展,当前提出的"系统性变革"标志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其核心在于解决媒体面临的系统性困境,这涉及观念更新、生产机制重建以及体制机制再造等多个维度。
专家分析认为,主流媒体当前的根本困境在于"用户连接失效"。传统媒体依赖的"二次销售"商业模式——通过内容吸引受众,再将传播影响力售予广告主——正面临瓦解。随着受众全面转向互联网平台,媒体面临双重困境:既失去传统渠道受众,又难以将平台粉丝转化为有效用户。在平台发布内容时,数据流量掌握在平台手中;自建渠道则面临用户规模不足、商业回报有限的挑战。这种用户连接失效直接导致商业模式崩溃、收入锐减和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
针对采编、技术、经营、传播的"四个一体化"建设,专家强调经营能力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重建用户连接需要多维度突破:观念上要理解互联网传播逻辑,内容上要生产具有分享价值和信任度的产品,技术、流程和人才体系需相应重构。实践中最难突破的是观念转变,这需要跨越心理和理念门槛。
在平衡用户体验与媒体专业性方面,专家提出"引领而非迎合"的互联网思维。这种引领体现在通过优质服务影响用户,例如提供对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内容生产应以互联网终端为中心,重构采编流程:记者到达现场后应先发布短讯,逐步补充内容,最终形成深度报道。同时要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调整内容形式,避免"一稿通发"。用户体验方面,以某电视台视频新闻为例,由于未适配平台流媒体帧率导致卡顿,说明内容生产必须将用户置于中心位置。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当前媒体对AI的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机构仅将AI作为辅助工具,尚未将其嵌入核心采编流程。例如部分记者使用AI辅助选题或撰稿,但缺乏系统性应用。年轻从业者接受度较高,但尚未形成全员、全程、全场景的强制使用习惯。要真正提升效率,需通过制度设计推动AI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深度应用。
专家认为,AI已成为媒体行业的新型基础设施。媒体机构和个人必须适应这种技术逻辑,重构工作方式。记者角色将转变为"与AI共生"的新型从业者,这要求从业者掌握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而非简单将其视为工具延伸。这种共生关系将重新定义新闻生产的专业边界和价值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