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京东  联通  iphone11  iPhone  摄像头  企业存储  XSKY  网络安全  京东智能采购  自动驾驶 

气凝胶:电车安全“缓冲带”,延缓火势守护生命防线

   日期:2025-10-31     作者:itcg    浏览:1289    我要评论    
导读:气凝胶:电车安全“缓冲带”,延缓火势守护生命防线

近日,比亚迪公布了一项名为“聚酰亚胺气凝胶”的专利技术,引发了业界对气凝胶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的广泛讨论。该专利指出,通过优化添加剂与制备工艺,可在常压条件下制备出结构更稳定的气凝胶,其隔热与绝缘性能显著提升,适合作为电池或电控系统的隔热材料。

气凝胶并非新兴材料,但比亚迪此次技术突破仍受到关注。尽管多家车企已将其应用于电池包隔热层,比亚迪此前却较少采用,此次专利公布后,部分观点认为这可能仅是技术储备,实际应用效果仍需验证。与此同时,关于气凝胶的实际价值,市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气凝胶是电池安全的“关键防线”。他们以特斯拉等未大规模使用气凝胶的车型为例,主张气凝胶的缺失会降低电池安全性,甚至提出“无气凝胶不购车”的极端观点。他们强调,气凝胶的用量与布局方式直接影响隔热效果,用量不足则等同于未使用。

反对者则质疑气凝胶的实际作用。他们指出,在电池热失控场景下,气凝胶仅能短暂延缓火势蔓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燃烧。例如,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时局部温度可达1000-1200℃,而主流二氧化硅气凝胶在长期高温下性能会大幅下降,仅能支撑10-30分钟。这类观点认为,电池安全应更依赖电芯技术改进或结构设计优化,而非依赖气凝胶。

气凝胶的隔热原理源于其多孔纳米结构。这种材料通过固定空气分子减少热对流,常温热导率低至0.012-0.02 W/(m·K),接近空气隔热能力的两倍。同时,其密度仅为空气的1/6,几乎不增加车辆重量,符合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目前,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将其应用于麒麟电池,通过在电芯侧面、水冷板及电池包壳体等位置铺设气凝胶,构建多层隔热体系。

然而,实际应用中气凝胶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尽管部分车企宣称“0自燃”,但电车起火事件仍时有发生。某车企电池研发人员透露,气凝胶的作用类似于“防火墙”,可争取逃生时间,但无法彻底消除热失控风险。例如,在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场景中,气凝胶的防护时间有限,最终仍需依赖电芯材料与结构设计的突破。

气凝胶的性能差异也直接影响其应用效果。以通用汽车第一代奥特能平台为例,其采用NASA供应商阿斯彭的气凝胶,铺设面积达11.188平方米,短期内可耐受1400℃高温,防护时间延长至50分钟。但后续迭代中,为降低成本,该平台改用磷酸铁锂电池并替换为复合陶瓷材料,后者在1000℃下可持续两周,且成本下降30%。这一调整引发了对气凝胶技术路线的进一步争议。

当前,电池安全领域形成两条技术路径:一是三元锂电池搭配气凝胶,追求高性能与安全平衡;二是磷酸铁锂电池放弃气凝胶,通过材料稳定性与低成本实现安全目标。然而,磷酸铁锂与气凝胶的组合是否具备更大优势,仍需更多实验数据支撑。

尽管争议不断,气凝胶的技术潜力仍被看好。随着产能提升,普通二氧化硅气凝胶价格有望降至180元/平方米,为全电池包应用创造条件。同时,国内企业在气凝胶专利领域的全球占比已达57%,未来或通过材料改性突破现有性能瓶颈。不过,电池安全的核心仍在于电芯材料与电解液的创新,气凝胶仅是安全体系中的一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头条阅读
推荐图文
相关资讯
网站首页  |  物流配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475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