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的集团再度迎来重要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悉,美的智能家居事业群总裁赵磊不再兼任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该职位由资深老将曹志杰接任。与此同时,原美的副总裁柏林被任命为美的国际美洲区域总裁,其国内核心管理职务则由小天鹅国内营销总经理王春凯接替。这一系列人事调整,被视为美的为战略转型铺路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美的在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上动作频频。2月份,公司裁撤6个省级分公司,压缩管理层级以推进DTC(直接面向消费者)转型;7月份,整合冰洗厨电业务;8月份,将清洁品类划转至洗衣机事业部;9月份,推动市场体系向“专业型”转型。这些调整表明,美的正加速推进集团转型和组织迭代,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挑战。
美的当前面临两大战略调整方向:一是集团整体转型,二是组织架构迭代。曹志杰接任空调事业部总裁,凸显了美的在核心业务上求稳的意图。空调业务作为美的的“压舱石”,其稳定性为集团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而频繁的高层调整,则反映出美的管理层代际变化节奏加快,组织架构转型进入关键期。
在业绩层面,美的表现亮眼。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营收达1119.33亿元,同比增长10.06%;前三季度营收3630.57亿元,同比增长13.82%。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18.7亿元,同比增长8.95%。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海尔的净利润分别为378.83亿元、214.61亿元、173.73亿元,美的增速领先。然而,美的也面临隐忧:上半年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0.84个百分点,至28.52%。
毛利率下滑的背后,是美的在战略上的取舍。为开拓新市场份额,美的在智能家居业务上采取“以规模换利润”的策略。这一领域是集团转型的关键,无论是渠道端的DTC转型,还是人事调整,均围绕智能家居战略展开。赵磊卸任空调事业部总裁,正是为了更专注于智能化战略,提升毛利率并应对潜在竞争者。
小米是美的不可忽视的挑战者之一。小米财报显示,2024年空调全渠道出货量达680万台,同比增长超50%。卢伟冰表示,2025年空调销量将进入国内前三,2030年冲上前二。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已达16.71%,仅次于美的。小米的优势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成熟的智能化生态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对美的构成直接威胁。
美的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柏林的职位调整为例,其从副总裁转任美洲区域总裁,表面是为助力美洲市场精细化运营,但外界普遍认为,这可能暗示国内渠道改革遇阻。目前,美的正推进Mall店标准化建设,完成2000家门店数字化,搭建自营门店体系。然而,直营化转型必然压缩渠道商利润,传统渠道生态与转型战略的矛盾如何解决,仍是待解难题。
此次人事变动还透露出美的“管理层年轻化”的信号。2024年财报显示,美的高管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其中方洪波58岁,王建国48岁,柏林43岁,赵磊39岁。此次提拔的曹志杰为75后,宋姚为90后,被视为加速干部年轻化的举措。年轻化管理层的优势在于更贴近年轻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快速变化,但也反映出美的对新鲜血液和活力的迫切需求。
方洪波自2012年接任美的集团董事长以来,带领公司营收从1000亿增长至4000亿。然而,美的也面临质疑:2018年,方洪波反思集团错失高端市场;2017年收购库卡后,其业绩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毛利率仅16.93%,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收。这些挑战表明,美的需要更年轻、更有冲劲的管理者推动下一阶段改革。
美的的估值问题同样引发关注。2024年8月赴港上市后,美的港股市值超6800亿港元,但市盈率仅13-15倍,市净率约2.7倍,处于相对低位。市场担忧其成长性,尤其是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美的在经营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海尔智家国内毛利率高于美的,智能化业务节奏较慢也被视为拖累估值的因素。
智能化对美的的意义不仅在于营收增量,更在于估值逻辑的重构。尽管美的业务布局涵盖新能源、智能楼宇、机器人等领域,但市场仍将其视为家电企业。方洪波曾表示,家电业务已进入存量阶段,需通过产业升级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小米的案例表明,新业务需“长出来”而非“买出来”。如何在现有生态中培育真正的第二支柱,是美的未来需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