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杯四十元的星巴克咖啡是小资生活的典型象征,而如今,9.9元一杯的咖啡已成为白领日常消费的标配。近期,古茗推出“咖啡限时2.9元喝”活动,引发消费者热议,不少人表示:“这价格比速溶咖啡还划算,要是天天有,我就天天喝。”从四十元到二十元,再到9.9元、3.9元、2.9元,咖啡市场不断涌现出新的低价竞争者。
在中式快餐领域,永和大王推出“大魔王咖啡”,选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定价9.9元,并陆续推出豆花拿铁等创新产品;超意兴则创立平价咖啡品牌兴咖啡,均价8.9元一杯,搭配米饭和把子肉,吸引了不少老年消费者。西式快餐方面,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和肯德基旗下的肯悦咖啡加速扩张,华莱士上线9.9元咖啡月卡,特选IIAC国际金奖豆,一张月卡最多可兑换210杯,单杯价格甚至不到五分钱。
烘焙和茶饮品牌也纷纷加入价格战。鲍师傅推出3.9元起的咖啡产品,CoCo一杯美式仅售4.9元,京东旗下的七鲜咖啡外卖价格甚至卷到4元。即便是中高端精品咖啡品牌,也在低价竞争的冲击下开始调整策略。曾经以高品质和60元以上价格站在咖啡鄙视链顶端的%Arabica,如今在外卖大战中单杯最低降至20元;“星巴克的祖师爷”皮爷咖啡降价后,还推出平价子品牌,进军10元咖啡赛道。
咖啡的普及程度甚至超越了饮品范畴,成为餐厅的“免费标配”。北京多家饺子馆因提供免费咖啡受到年轻人追捧,顾客表示:“一进店就看到咖啡可以免费续,和饺子醋放在一起,连下午茶的钱都省了。”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米线店、凉皮店,以及服装品牌门店、酒店、书店、汽车4S店和大型超市等场所,提供免费咖啡已成为提升服务体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常见手段。
咖啡曾是“精致生活”的代名词,象征着忙碌而有秩序、疲惫却不邋遢的精英形象。然而,如今咖啡正逐渐脱离“慢品”标签,转向功能性和便捷性,成为一种“合法的神经兴奋剂”。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需求、经营理念、定价策略和售卖场景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消费需求的变化是推动咖啡平价化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从2016年的9杯增长至2023年的16.7杯,2024年进一步增至约22.24杯。尽管与美国人均729.2杯的消费量仍有差距,但市场潜力巨大。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情和平价咖啡的普及,降低了消费门槛,培养了大众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战有助于扩大塔基市场,未来平价咖啡将在品质感和专业感上升级,迎来“黄金时代”。
餐厅经营理念的变化也促进了咖啡的本土化。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探索符合国人饮食习惯的咖啡套餐。例如,肯德基推出牛肉包子搭配咖啡的早餐组合,永和大王推出“咖啡+油条”,超意兴推出“咖啡+把子肉”,均瞄准创新早餐体验。这种变化反映了咖啡在中国市场从“高定价精品”向“平价实用”的转型,更符合大众需求。对于餐厅而言,咖啡不再是核心盈利产品,而是吸引流量的工具,借助成熟供应链和优化设备,即便低价销售也能保障稳定出品。
精品咖啡馆的定价策略也在调整。随着9.9元咖啡的普及,曾经以“小众、调性”为卖点的精品咖啡面临盈利压力。数据显示,咖啡消费的平均客单价逐年下降,外卖咖啡从2020年的63.8元降至2023年的53.5元,到店团购咖啡从2021年的34.4元降至2023年的13.8元。快节奏生活中,消费者更注重提神效率,而非手冲体验,导致精品咖啡的高价定位失效。2025年,不少高端品牌推出降价策略,价格与瑞幸、库迪持平,精品咖啡的“仪式感”逐渐被实用性取代。
售卖场景的成熟进一步加快了咖啡的普及节奏。中国石化易捷咖啡全国第1000家门店暨首家旗舰店开业,标志着加油站咖啡实现规模化拓展。便利店咖啡也是现磨市场的重要力量,全家便利店的湃客咖啡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并保持双位数增长;挪瓦咖啡与罗森便利店合作,依托其华东地区超1000家门店拓展消费场景;711、美宜佳等连锁品牌的咖啡业务也在快速增长。加油站、便利店等场景下的咖啡以性价比和便捷性为核心,成为消费者日常饮用的重要选择。
咖啡市场的竞争正呈现梯队化趋势,每个细分赛道都有代表品牌:瑞幸、库迪等“大众普惠型”品牌,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配套型”品牌,星巴克、皮爷等“第三空间体验型”品牌,以及专注高品质风味的“精品咖啡馆”。高端品牌活下去,平价品牌卷出来,跨界品牌杀进来,市场格局在动荡中趋于稳定。对于尚未找到独特价值的品牌而言,机会愈发稀缺,尤其是定位模糊或试图通吃多个梯队的品牌将面临更大挑战。
平价咖啡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价格,而是转向品质与价值感。未来,咖啡的精品定义将不再由价格决定,而是取决于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应有的价值。咖啡乃至所有餐饮品类的边界正在被重构,产品的价值将更多由其连接的场景和人群重新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