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新修订的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此次修改旨在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进一步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现行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施行以来,在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保障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网络违法行为呈现多样化趋势,现行法律的部分条款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需求。
此次修改重点强化了网络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违法销售或提供网络关键设备、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的行为,新法提高了罚款标准,并规定情节严重的可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甚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对于造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丧失主要功能等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处罚上限提高至一千万元。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指出,当前网络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与违法收益不匹配,亟需建立更完善的分类监管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法律责任制度。此次修改通过设置差异化处罚标准,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引发了新的安全风险。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王翔表示,新修订的法律专门增设条款,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法律要求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监管,确保技术发展与应用符合安全标准。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洪延青认为,此次修改将人工智能治理从局部监管提升为系统性规制,为技术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保障。新法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同时,强调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体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立法理念。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新修订的法律进一步强化了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衔接。林维表示,通过深化法律间的协同联动,形成了更完善的制度合力,有效提升了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新法还明确要求网络平台承担更严格的内容治理责任,对违法和有害信息须采取更及时的处置措施,为网民创造了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随着新修订的网络安全法实施,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将更加完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法律专家认为,此次修改既回应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也体现了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将为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