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国霖身着龙袍在西安某景区说出“陛下,您还记得当年的大唐吗?”时,周围游客的欢呼声瞬间沸腾。这位因饰演李世民而深入人心的演员,如今以景区NPC的新身份引发关注——他骑着摩托车载“秦始皇”穿行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相关话题累计曝光量轻松过亿。与此同时,广东某景区内,“石榴姐”苑琼丹穿着古装演唱粤语老歌,台下游客举着手机疯狂拍摄;70岁的寇振海挥动鞭子重现《情深深雨蒙蒙》经典场景,让中老年游客直呼“青春回来了”。这些“过气明星在景区打工”的画面持续刷屏,舆论场迅速分化:有人感叹“明星沦落”,更多人则认为“靠本事吃饭不丢人”。
这场现象的背后,是影视行业寒冬、文旅产业升级与大众消费需求变迁的三重碰撞。表面看是明星“再就业”,实则是两个行业结构性矛盾的临时解法。当前影视圈已进入“流量至上”时代,开机项目锐减,资本集中涌向头部艺人,中腰部演员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35岁的演员史元庭透露,2025年上半年他仅有4天戏可拍;郑国霖也坦言,因不愿重复同类角色且机会减少,陷入事业低谷。这些演员虽面临“结构性失业”,但颜值、演技与国民度仍在,尤其是经典角色带来的“情怀滤镜”,成为他们转型的隐形资产。当影视圈无法消化这些产能,他们必须寻找新出口。
景区端的困境同样迫切。传统“门票经济”已难以为继,游客不再满足于“下车拍照”的观光模式,转而追求互动性强、情绪价值高的体验式消费。然而,景区在营销上屡屡碰壁: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效果有限,邀请网红探店成本高昂且效果参差——一个百万粉丝网红的推广费动辄数十万,转化率却难以保证。就在景区为流量发愁时,他们发现影视圈“待业”的明星恰是破局关键:明星自带国民度与话题性,近距离互动能制造天然情绪价值,堪称为景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这种双向奔赴迅速催生新业态。景区提供场地与客流,明星贡献演技与情怀,双方各取所需。郑国霖直言:“景区需要内容创新,而我需要一个舞台。”对景区而言,明星NPC不仅是“打工者”,更是高回报率的营销工具。其“反差感”本身即是流量密码——当观众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明星突然出现在景区互动,这种身份落差极易引发讨论。苑琼丹唱老歌、马景涛“咆哮”表演等场景被游客拍摄上传后,往往能引发自发传播,效果远超花钱买广告。某景区负责人透露,邀请古装明星驻场后,门票销量一周暴涨150%,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停车场甚至需加派人手。
更关键的是,明星NPC的成本远低于顶流代言费,部分“过气明星”的出场费甚至低于头部网红,但曝光量与转化效果却天差地别。然而,这种模式也暗藏风险:明星合约到期后,景区可能陷入“明星依赖症”——请明星时门庭若市,明星离开后门可罗雀。部分景区已因此遭受重创,本质是将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外部IP上,而非自身内容价值。
为避免“昙花一现”,部分景区开始探索长期转型路径。第一种模式是“IP本土化”:某少数民族景区邀请明星穿民族服饰当NPC,同时包装素人员工为“网红导游”。这些本土导游的号召力逐渐不输二线明星,且成本低、忠诚度高,还能深度解读文化,形成景区自有IP矩阵。第二种模式是“内容深度绑定”:景区邀请明星参与短视频剧本创作与角色设计,一条由明星共创的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明星标签与景区内容深度融合,即使明星离开,内容资产仍能持续吸引游客。第三种模式是“情怀场景化”:某武侠主题景区将明星经典角色改编为沉浸式剧本杀,游客可扮演角色与“明星NPC”互动。明星离开后,剧本杀场景被保留为核心项目,持续产生吸引力。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流量是快变量,运营是慢变量;明星是外驱力,内容是内驱力。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景区,才能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品牌价值。否则,明星终将成为“一次性流量工具”,无法拯救景区命运。对明星而言,这是放下身段后的“降维打击”;对景区而言,这是找对方法后的“事半功倍”;对游客而言,这是用低成本获得的“情绪满足”。但当热闹褪去,真正能留住游客的,始终是景区自身的内容精彩度、体验独特性与文化深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