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北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着一场“大考”,续航缩水和充电变慢成为困扰车主的两大难题。不过,随着车企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投入,新能源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已得到显著提升,冬季用车体验正逐步改善。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照生指出,低温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力电池性能衰减和采暖能耗增加两方面。数据显示,在北方低温条件下,纯电动汽车的实际续驶里程衰减可能达到40%,极端情况下甚至更高。这一现象在私人乘用车和新能源专用车中尤为明显,尽管整体使用率仍保持稳定,但冬季与夏季的续航差异仍较为显著。
面对低温挑战,车企通过技术升级推出了多项解决方案。在动力电池领域,高效充电技术已取得突破。在5℃至15℃的环境下,88%的纯电动乘用车可在30分钟内将电量从30%充至80%;即使在-25℃至-15℃的极寒条件下,这一比例仍能达到42%。充电效率的提升显著缩短了冬季充电时长,缓解了车主的续航焦虑。
热管理技术的进步同样功不可没。多源热泵系统、速热无霜空调和极寒液冷极充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使整车能量效率大幅提升。这些技术不仅降低了采暖能耗,还优化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状态,从而间接提升了续航表现。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通过调整用车习惯也能有效减轻冬季续航压力。专家建议,出行前应根据目的地距离和车辆冬季续航能力合理规划行程,避免因电量不足而半路抛锚。驾驶时保持平稳加速、合理使用空调等习惯,可进一步降低能耗。例如,在制热时适当调低温度,避免空调长时间高功率运行。
充电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5℃至15℃的环境下,快充是优先选择,30分钟即可完成主要电量补充;而在夜间停车时间较长时,慢充则能更好地保障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续驶能力。定期检查车辆性能也不容忽视。冬季来临前,车主应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温控系统元器件和传感器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车辆正常运行。
尽管低温仍对新能源汽车性能存在一定影响,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车主用车习惯的优化,冬季续航缩水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新能源汽车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将更加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