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商业不动产与零售消费市场呈现出冷暖不一的态势。商业不动产领域仍在经历深度调整,而零售消费端则显现出回暖迹象,但整体温度有限。企业层面,投资信心和开发动力尚未完全恢复,不过自10月下旬以来,不少企业开始逐步恢复投资动作,市场呈现缓慢复苏态势。
面对挑战,商业地产企业并未止步,而是积极寻求突破。企业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速推进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落地、深化数字化转型以及探索多元化经营等方式,全面提升运营质量和消费体验。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通过业态创新和模式重构,积极响应市场变化,满足日益多元且细化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市场温和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商业地产已全面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服务消费的崛起、节假日经济的强劲拉动以及免税经济等新亮点的涌现,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头部商管公司与持有型房企凭借规模优势、品牌资源与精细化运营能力,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与增长韧性,而非头部企业则面临业绩停滞甚至下滑的挑战。
从项目类型来看,无论是巩固首店与旗舰店壁垒的高端项目,还是通过主力店升级、空间场景重塑深耕区域市场的中端项目,亦或是积极向“奥莱+文旅”综合体转型的奥特莱斯和致力于打造社区生活场的社区商业,都在各自赛道中探索着独特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消费品牌同样面临全新考验与机遇。餐饮企业迎来上市潮并加速出海,茶饮品牌在下沉市场与海外寻找新蓝海;运动服饰品牌业绩分化,国际品牌与本土龙头战略各异;奢侈品行业增速放缓,品牌价值与体验成为竞争核心;传统商超则在“胖东来模式”启发下积极调改。国内电商巨头围绕即时零售展开新一轮激烈角逐,跨境电商则在应对国际环境挑战中不断提升其抗风险与供应链的能力。
资本市场上,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持续扩容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与退出通道。2025年,易方达华威农贸市场REIT、中金中国绿发商业REIT等五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成功上市,市场供给持续丰富。截至目前,已有12只上市的消费基础设施REITs,底层资产类型从传统的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扩展到奥特莱斯,REIT发行方从内资扩展到外资,资产谱系日趋完善。
二级市场表现上,消费类REITs在2025年内的平均涨幅远超其他类型,新上市产品涨幅明显,显示出市场对消费复苏和该类资产长期现金流的强烈信心。在已经上市的12只消费REITs中,易方达华威市场REIT年内录得最高涨幅,达到71.36%,嘉实物美消费REIT和华夏大悦城商业REIT年内涨幅也均超过30%。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商业地产企业的业绩显著分化。内资企业方面,华润万象生活成为增长最明显的企业,购物中心业务实现收入22.64亿元,同比增长19.8%。而宝龙商业、中骏商管等非头部商管企业收入则近乎零增长或下滑。持有型企业中,龙湖集团和新城控股分别实现商业租金收入55亿元和69.44亿元,同比增长4.9%和11.8%。港资企业则喜忧参半,恒隆地产内地零售商业整体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而太古地产中国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同比上升2%。
业务发展上,寻找存量发展机遇成为企业的发展重点。华润万象生活、碧桂园文商旅、龙湖集团等企业纷纷通过轻资产模式扩大版图。华润万象生活表示,将在重点城市寻找优质存量改造项目,通过精准调改实现低效资产快速转化。恒隆则公布“恒隆V.3”策略,侧重在现有项目所在地拓展业务,通过小投资、轻重结合的资产模式,提升现有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收能力。
随着商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项目的竞争维度从单纯的区位和品牌,全面升级为内容创造、独特体验和精细运营的多维比拼。高端项目方面,上海恒隆广场、北京SKP等项目策略核心在于巩固“首店经济”与“旗舰店经济”的绝对领导地位。中端项目则通过主力店升级、空间改造和业态重组,提升区域市场的竞争力。例如,广州天河领展广场围绕餐饮和休闲业态,打造了“平川好味”美食空间和“平川夜巷”户外街区,精准切入“夜经济”和“轻社交”场景。
奥特莱斯和社区商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奥特莱斯通过引入餐饮、娱乐、文化等多种业态,打造成集零售、餐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则逐渐朝着兼具精致内容与情感共鸣的生活场方向发展,品牌组合上以刚需为基底,同步引入高品质、强体验的全业态品牌。
消费品牌方面,餐饮行业迎来上市潮,蜜雪冰城、古茗等企业陆续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头部餐饮品牌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瑞幸首进马来西亚并计划开设200家门店,茶百道登陆西班牙、法国。3C数码方面,苹果、华为和小米等品牌在购物中心中普遍采取前店后场的模式,把购物中心的高客流优势与品牌内部运营需求相结合。户外运动品牌中,安踏头部地位依然稳固,但国际品牌如阿迪达斯、Lululemon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奢侈品行业整体进入低速增长期,爱马仕、普拉达集团等企业业绩增速放缓。业态创新与本土化运营成为品牌连接消费者的关键抓手,头部品牌愈发注重与消费者的深度连接。美妆方面,本土品牌高端化成效显现,毛戈平通过提价与入驻高端渠道,巩固高端定位。国际品牌则呈现冰火两重天,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从第一季度的同比小幅下滑逆转为第二季度的同比约增长3%,而雅诗兰黛集团同期净销售额则同比下降10.88%。
商超会员店方面,传统商超转型升级如火如荼。永辉超市、物美等传统商超代表纷纷学习胖东来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调改热潮。付费制会员店中,山姆在国内依然一家独大,而开市客在国内的扩张速度和本土化进程则相对较慢。国内电商方面,行业竞争从单纯的商品交易扩展到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高频服务争夺。跨境电商方面,各大平台在经历外部环境挑战后,逐步提升业务抗风险能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提升物流供应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