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当下,各行业对人机协同的探索持续升温。近日,一部聚焦航空安全领域的学术著作《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引发关注。该书由学者游旭群撰写,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置于航空作业的高科技、高风险环境中,系统探讨了二者的融合机制及其对航空安全的推动作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该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针对航空安全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飞行员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书中提出“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作风胜任力”三维培养模型;针对人因事故分析中成因界定模糊、演化机制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事故分析平台,为行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在学科建设层面,著作体现了构建中国航空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航空心理学既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又服务于产业实践。该书结合中国航空运行特点与飞行员心理特征,提出“人类经验直觉+AI计算分析”的双驱动认知模型,并将高原机场、复杂气象等国内典型场景纳入研究,既立足本土需求,也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参考。
研究方法上,该书突破传统范式,以系统思维整合人机优势。航空安全被定义为“人—机—环—社”多要素动态耦合的系统工程,而非单一技术或心理问题。书中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现飞行环境与任务状态的精准评估,同时利用人类飞行经验与直觉补全AI在非预期场景应对中的认知缺口,形成人机协同的认知模式。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著作提出了多项创新方案。例如,在飞行员选拔中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智能评估体系,结合生理数据与虚拟仿真行为表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精准评估认知特质;在训练环节搭建AI辅助的个性化框架,通过动态模拟假想敌实时调整训练难度,提升训练效率。
这部著作不仅为航空领域的人机协同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解决方案,更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其研究范式与应用思路为跨学科领域提供了新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