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内,四只小鼠的太空生活正有序展开。在航天员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小鼠已顺利度过五天太空时光,目前状态良好。科研人员通过空间站视频采集系统持续监测,发现小鼠们适应了微重力环境,行为模式与地面饲养时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实验鼠的性别选择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仓怀兴在电视节目中解释称,实验采用两雄两雌的组合方式,既考虑了动物行为学需求,也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地面饲养阶段,雄鼠与雌鼠分别群居,经过长期适应性训练后,异性别组合能更好模拟自然社交环境。仓怀兴特别强调:"这种配置有效避免了同性别小鼠可能产生的领地争斗,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实验鼠种的选择同样经过深思熟虑。科研团队最终选定黑鼠而非常见的小白鼠,主要基于其生理优势。黑鼠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更健壮的体质,在300只候选鼠中,科研人员通过离心机训练等筛选流程,选拔出既具备航天员体能素质、又保持良好社交行为的个体。这些"太空鼠"不仅身体健康,还能与同伴和谐共处,为长期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
在太空饮食管理方面,科研团队对鼠粮进行专项改良。新型鼠粮采用低气味配方,减少密闭环境中的异味积聚;条柱状设计配合适度硬度,既方便小鼠啃食磨牙,又有效控制食物残渣漂浮。视频记录显示,小鼠进食时头部快速摆动,偶尔失手的食物碎块会漂浮空中,但能迅速被捕捉吞食,展现出独特的微重力环境进食技巧。
饮水系统设计同样体现精密考量。每个实验单元配备特制饮水装置,小鼠通过轻舔出水口获取水滴。这种温和的饮水方式与进食时的活跃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航天员需定期为实验装置补充水分,按计划将在小鼠返回地球前进行最后一次补水作业,确保整个太空实验期间的水分供应稳定。
科研团队为小鼠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实验舱内照明系统遵循北京时间早7点开灯、晚7点关灯的12小时循环模式,与地面饲养节律保持同步。视频监测显示,小鼠们已形成规律的作息:活动时摇头晃尾攀爬探索,休息时或蜷缩就地入眠,或钻入特制躲避窝。人工智能评价体系持续分析下行视频数据,实现24小时无间断状态监测,为研究微重力对哺乳动物生物钟的影响积累宝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