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服务器硬件进入重大技术升级周期,2026年将成为该领域价值重构的关键节点。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因素是GPU与ASIC芯片架构的持续突破,以及由此引发的服务器系统级革新。
根据研究报告,英伟达即将推出的GB300计算架构、Vera Rubin超算平台及Kyber架构,配合AMD的Helios机架系统,正在推动服务器机柜向更高密度演进。预计2026年下半年Vera Rubin平台量产后,全球AI服务器机柜需求将从2025年的2.8万台激增至6万台以上,增幅超过114%。这种需求爆发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单机柜价值的大幅提升。
技术升级带来的功耗挑战正在重塑产业链价值分布。报告显示,英伟达GPU的功耗指标呈现指数级增长:从H100的700W跃升至B200的1000W,GB200达到1200W,而2026年面世的Vera Rubin平台将突破2300W,2027年的Kyber架构更会攀升至3600W。这种功耗跃进迫使电源系统向800V高压直流架构转型,预计到2027年相关电源解决方案的单机柜价值将增长10倍以上。
散热系统的技术跃迁同样显著。当机柜总功耗突破临界点后,液冷技术已从可选配置变为标准配置。以GB300平台为例,其NVL72机柜的散热组件价值达49,860美元,而下一代Vera Rubin平台的NVL144机柜因计算模块和交换模块的双重散热需求,单机柜散热价值将提升至55,710美元,其中交换模块散热组件价值增幅达67%。冷板模组、快速接头等关键部件供应商将直接受益。
基础硬件层面的升级同样深刻。报告详细拆解了英伟达GPU平台对PCB产业的连锁影响:ABF载板层数从H100的12层增至VR200的18层,OAM主板从18层HDI升级到22层HDI,覆铜板材料向M8级极低损耗标准迁移。这些技术迭代要求PCB制造商具备更精密的层压控制和材料处理能力,具备26层HDI生产能力的厂商将获得结构性增长机遇。
在系统集成层面,服务器设计正从单机GPU升级转向整机架系统优化。拥有稳定交付能力和系统整合经验的ODM厂商,如广达、富士康、纬创等,已在GB200/300机柜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机架级设计成为主流,具备电源管理、热设计、结构工程等跨学科整合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数据互连领域同样面临升级压力。为匹配GPU间高达数TB/s的传输需求,高速线缆、光模块、背板连接器等组件正在经历技术迭代。报告特别指出,电源传输与数据传输的协同设计将成为下一代服务器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将获得溢价空间。
这场由AI驱动的硬件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电子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从基础材料到精密制造,每个环节的价值含量都在重新定义。摩根士丹利维持对多家核心供应链企业的积极评级,认为能够紧跟技术迭代节奏、具备快速量产能力的企业,将在这场价值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