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里,一场特别的“美食盛宴”正在上演——航天员们不仅品尝到了热气腾腾的烤鸡翅,还享用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佳肴。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首次实现了在轨烹饪烘焙,让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中国空间站的食品种类已超过190种,航天员们连续10天的食谱都能做到不重样。从传统的主食到精致的甜点,从新鲜的水果到美味的冰淇淋,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也能享受到与地球相似的饮食体验。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航天技术不断突破、航天员饮食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生动写照。
回溯历史,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中,航天员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他的太空餐主要是即食食品,如八宝饭、宫保鸡丁等,但都是凉的。他还在舱内体验了抛起特制迷你月饼的乐趣。两年后,神舟六号任务中,航天员们首次在太空吃上了热饭,这得益于“食品加热器”的配备。为了这一餐,他们还专门进行了“吃喝训练”,学习如何在失重环境下固定餐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员的太空餐越来越丰富。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中,食品种类从40多种增加到了80多种,鱼香肉丝、猪排、蘑菇等炒菜被送上了太空。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们不仅能吃上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等美味佳肴,还能喝上奶茶,搭配酱萝卜等小菜,饮食搭配更加精心。
到了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的饮食需求得到了更加个性化的满足。根据航天员的口味偏好,技术人员对食品进行了定制化改进。聂海胜喜欢米饭,张晓光偏爱酸辣口味,王亚平则钟情于甜食,这些需求都在任务中得到了满足。王亚平还用一个豆沙粽成功打卡太空端午节,开启了节日餐的新篇章。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中,航天员的菜谱更加丰富多样,五天一循环,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100种食品。除了正餐外,还有许多点心和夜宵可供选择,为航天员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补充。
进入中国空间站时代后,航天员的饮食生活迎来了新的飞跃。2021年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航天员们的食谱长度已超过地面大部分餐馆,包括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酱萝卜等多种美食。航天员汤洪波边吃苹果边扎马步的吃播造型更是火遍网络。
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航天员们迎来了首个中国春节,享用了特意准备的三种馅的饺子,将地道的“年味”带到了太空。神舟十四号任务中,航天员们不仅使用“太空厨房”加热食物,还成功在轨栽培了生菜、小麦和矮秆番茄等植物,并首次品尝到了自己在太空种出来的新鲜生菜。
神舟十五号任务中,航天员邓清明对各种美食如数家珍,还能自己制作酸奶。天舟货运飞船的快速交会对接技术也使得航天员的食物实现了天地同步。神舟十六号乘组则进一步推动了“太空菜园”的规模化探索,为未来在轨大规模种植、实现部分食物的可持续供应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4年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轨度过春节时,享用了一顿极具年味的太空年夜饭。这顿饭不仅包含了饺子、桂花芝士年糕等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寓意美好的“十大菜肴”,充分展现了地面保障团队对航天员饮食需求的精细化、人性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