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日为其短视频生成工具Sora上线了新的付费模式,用户可通过苹果应用商店购买“10次视频生成”套餐,定价4美元。这一举措标志着Sora的商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从“免费体验+社交裂变”转向“基础免费+增值付费”的混合模式。
据内部人士透露,Sora目前每日提供30次免费生成额度,但团队负责人比尔·皮布尔斯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未来可能下调免费次数以平衡算力成本。他坦言:“高频用户的需求远超预期,当前经济模型下,每日30次的免费额度难以持续。”数据显示,部分用户日均生成量超过200次,对服务器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此次推出的付费套餐并非唯一调整。OpenAI还宣布将探索“角色客串”功能的商业化路径:用户上传角色形象或肖像后,经版权方授权可付费植入Sora生成的视频中。这一功能既可为创作者开辟新收入渠道,也可能引发肖像权、版权归属等法律争议。例如,游戏公司可授权旗下角色出现在用户生成内容中,按播放量或使用次数获得分成。
从技术层面看,AI视频生成对GPU资源的消耗远超文本生成。OpenAI内部文件显示,单次高清视频生成需调用约15个GPU小时,成本是文本生成的20倍以上。通过付费模式限制高频使用,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皮布尔斯强调:“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服务间找到平衡点。”
对用户而言,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免费额度缩减后,高频使用者需转向付费套餐;其二,生成次数购买门槛降低,单次成本从免费时代的“隐性分摊”转为显性付费;其三,角色授权功能可能催生新的创作生态,但需警惕未经授权的肖像滥用风险。目前,已有影视公司联系OpenAI,探讨将旗下IP角色植入用户生成内容的合作可能。
行业分析师指出,Sora的商业化策略具有双重意义:短期可缓解算力压力,长期则能构建创作者-平台-版权方的利益共享机制。若角色客串功能顺利落地,或将成为AI内容领域首个规模化版权交易场景。不过,如何制定公平的分成规则、避免版权纠纷,仍是OpenAI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