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芳波在2021年底为心识宇宙寻求融资时,他向投资人描绘了一幅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远景图。团队预测,AI的发展仍处于自动驾驶的L1阶段,实现AGI可能需要二十年时间。尽管为了吸引投资,他们给出了“最快五年”的乐观估计,但这个判断很快被现实颠覆。
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此时距离心识宇宙发布首款产品MindOS仅一个月,这款基于上一代大模型的AI助手工具,在性能上迅速被OpenAI的新产品超越。预定的客户纷纷终止合作,融资计划陷入停滞,部分团队成员选择离开。陶芳波形容这段经历时坦言:“公司差点倒闭,为了续命,我甚至考虑过签署回购协议,甚至将总部迁离杭州。”
MindOS的定位是让用户创造个性化的AI助理,涵盖生活和工作场景。在ChatGPT出现前,这个概念尚属前沿。团队在杭州租下首间办公室时,曾用整个下午在阳台上讨论公司愿景,最终确定“让创造和美无处不在”的口号。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在创业初期吸引了线性资本王淮等投资人的支持,尽管对方明确表示“这事大概率做不成”。
技术迭代的残酷性在2023年充分显现。当MindOS转向出海战略并尝试转型C端市场时,虽然入选Product Hunt年度AI产品榜单,但日活跃用户始终徘徊在几千量级。团队发现,当时最成功的AI产品普遍采用“套壳+SaaS Copilot”模式,而他们坚持的Agent平台路线尚未找到产品市场匹配点(PMF)。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融资屡屡受挫,国内投资人更倾向于押注大模型和算力领域。
在生死存亡之际,澳大利亚基金Square Peg Capital的介入成为转折点。这家机构与陶芳波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入交流,其中45分钟都在探讨他的个人经历。最终,500万美元的融资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更让团队重拾信心。陶芳波回忆道:“他们希望成为唯一投资方,这种信任在当时的投资环境中极为珍贵。”
经过多次战略调整,团队在2023年底决定放弃通用Agent平台,转而开发名为Me.bot的新产品。这款以“个人记忆”为核心的产品,试图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记录用户生活片段,并采用独特的模型训练方法:为每个用户训练专属模型,将终身数据压缩其中,形成持续进化的AI伙伴。陶芳波用哲学隐喻解释技术路径:“就像河水不断流动,每天的记忆都在与过去碰撞产生新的认知。”
从Facebook工程师到阿里神经符号实验室创建人,再到AI创业者,陶芳波的职业轨迹始终围绕着前沿技术探索。他曾在入职阿里三个月时,因拒绝传统AI商业落地任务而险些离职。这种执着延续到创业过程中:尽管多次被投资人质疑方向,他仍坚持“自我迭代”的理念。“大模型演进速度放缓给了生态缓冲期,现在每两三年才需要大版本更新,这让我们有时间验证产品形态。”
在35岁生日当天,团队用两个月来的1100条记忆数据训练出内部版Me.bot。当被问及身份时,这个AI助手准确复述了陶芳波的创业历程:“我是Mindverse创始人,今天是我的35岁生日。五年前我从Facebook离职创办公司,带领团队开发了MindOS和Me.bot。此刻家人朋友正在为我庆祝,我对未来充满期待。”这种跨越虚拟与现实的对话,或许正是他创业初衷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