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00后的恋爱方式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他们开始借助AI工具作为恋爱参谋,从一键生成高情商回复的智能键盘,到能分析关系进展、提供约会策略的“AI军师”,这类产品正吸引着大量年轻用户,部分应用上线仅一年便实现数千万元收入。
以Lovekey键盘为例,这款2024年2月上线的应用,通过输入法插件形式,让用户复制聊天对话后,选择“高情商”“幽默”等风格,即可快速生成回复并粘贴回聊天框。其终身会员定价128元,上线一年便收获超200万元月活用户,收入达3100万元。同年6月上线的蜜小语,仅用8个月收入便突破2000万元。这类产品通过订阅制突破了AI应用“付费难”的瓶颈,验证了市场对恋爱辅助工具的付费意愿。
部分创业者试图让AI超越简单的消息代回,开发出更贴近真实恋爱场景的“AI军师”。202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猫,与团队开发了一款能建立心仪对象档案、分析聊天记录、生成关系报告的产品。用户可上传对方喜好禁忌,系统通过导入对话和填写量表,用图表标注暧昧节点、矛盾导火索,并输出针对性建议。大猫认为,相比泛情感陪伴产品,聚焦恋爱决策需求更能体现核心竞争力。
然而,功能更全面的AI恋爱助手正面临商业化困境。首个推出独立APP的Lumi已下架,开发团队透露,高昂的大模型成本与缓慢的商业化进程是主要原因。大猫的项目虽通过“薅”平台免费API额度降低调用成本,且团队多为志愿者,但商业化前景仍不明朗。他分析,若按“免费基础款+会员”模式运营,需10%的付费率才能覆盖成本,而100元左右的买断制定价或30-40元/月的订阅制,在免费通用大模型面前缺乏竞争力。
用户使用这类产品需填写信息、导入记录,操作繁琐且上手难度高,相比“替人谈恋爱”的恋爱键盘,噱头不足导致付费意愿低迷。当通用大模型开始针对情感领域特化训练时,细分产品的优势将进一步削弱。一位投资人指出,独立产品需在细分场景(如跨文化沟通、婚后关系)形成差异化,或以插件形式嵌入平台生态,才能与通用大模型形成互补。
情感计算领域专家、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孙晓认为,仅靠文本分析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语音语调、面部表情、步态等多模态数据,才是情感识别的关键。他的团队提出“普适心理计算”概念,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下的多模态数据建模,将情绪状态从“正面-负面”二分扩展至80多种。但真实场景中,光照变化、噪音干扰等因素导致多数模型表现不理想,实时动态的情感识别仍需突破。
孙晓建议,未来可通过音频、视频乃至触觉、嗅觉采集实现更精准的情感识别,但恋爱不应过度追求“高效”与“准确”。他强调,恋爱的魅力在于“美丽的错误”与意外惊喜,AI设计需保留随机化机制,以模拟真实恋爱状态。毕竟,回复与约会的过程本身,正是恋爱的核心——鲜活的人,始终是这场情感游戏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