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近日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在复杂舆论环境下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小米实现单季营收1131.2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达113.1亿元,同比激增80.9%。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403.7亿元,净利润32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5%和73.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板块的突破性表现。该业务三季度营收达290亿元,同比暴增199.2%,占总营收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0.5%跃升至25.6%,并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7亿元。其中汽车业务贡献了283亿元收入,交付量突破10万辆大关,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盈利周期。尽管与手机×AIoT业务841.1亿元的营收规模相比仍有差距,但汽车业务近200%的增速与智能手机市场0.5%的同比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作为新增长极的潜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超26万辆,且交付节奏持续加快。9月和10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预计本周将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高盛研究报告指出,小米稳健的财务状况、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通过深度参与电动汽车供应链获得的成本优势,将助力其在电动车领域构建长期竞争力。
然而,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小米也面临多重舆论挑战。近期,小米SU7 Ultra因"挖孔机盖"宣传涉嫌虚假宣传的诉讼案件延期审理,引发持续半年之久的维权争议;10月成都发生的SU7事故中,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被部分舆论解读为"重颜值轻安全",相关质疑声仍在发酵。为应对争议,集团创始人雷军罕见地在11月16日连续发布三条微博,直接回应抹黑言论并澄清安全质疑。与此同时,市场传出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将转岗的消息,这位任职十年的核心高管的动向,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小米舆情应对体系的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尝试通过多渠道联系小米集团求证,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高敏感消费品,汽车业务的任何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科技企业跨界发展时,技术储备和用户洞察能力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小米虽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验证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但业务扩张带来的竞争对手增加和舆论环境复杂化,仍需其保持警惕并持续优化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