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性能竞争愈发激烈,近年来,多款车型不断刷新零百加速纪录,3.3秒、2.9秒甚至1.9秒的成绩屡见不鲜,这些被冠以“性能怪兽”的车型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频繁出现。
过去,零百加速进入5秒以内是百万级超跑的专属标志,而如今,这一性能已成为20万元级新能源车的常见配置,部分入门级车型甚至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进行推广。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性能的普及,相关安全规范也引发关注。近日,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安部牵头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中一项关于限速的要求引发广泛讨论。
征求意见稿提出,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默认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状态。这一条款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针对外界的质疑,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意见稿起草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他指出,外界对这一条款的理解存在明显偏差,核心在于“默认工作状态”,而非“禁止5秒内加速”。也就是说,车辆是否具备3秒、4秒甚至更快的加速能力并未受到限制,真正受到规制的是车辆启动瞬间的动力释放方式。
关于为何将默认阈值设定为5秒,该负责人解释称,这一数值是起草组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于市场车型加速特性及事故统计数据共同确定的。调研发现,目前存量市场中,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超过5秒,驾驶者对这一性能区间更为熟悉,误操作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因此,将5秒作为启动阶段的动力基准,更符合大众用户的操控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