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在内部进行了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设立了一个全新的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统筹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规划与布局。该部门由雷军直接领导,成员涵盖研发部门核心骨干及负责人,旨在通过前瞻性技术布局,为小米汽车未来产品奠定技术基调。
据知情人士透露,原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已调任架构部,其职位由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小米对技术预研的重视,更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路线与市场定位。与传统车企将技术规划职能置于二级部门或项目组的做法不同,小米此次将该职能提升至一级部门,并由最高层直接推动,凸显了其对技术创新的战略投入。
在汽车行业,技术平台的迭代周期通常为3-5年,且一款平台会衍生多款车型。因此,技术定调需提前5-8年布局,以应对产品开发、验证与量产的长周期特性。例如,2019年行业普遍采用100kW快充技术时,车企便需思考2025年是否要突破至800kW超快充,或转向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这种预研工作需要平衡战略眼光、技术可行性及供应链成本,是车企竞争的关键。
当前,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繁荣但充满不确定性。在电动化层面,小米、比亚迪等企业正竞逐高性能电机技术,同时需平衡成本与收益;电池技术方面,超充与固态电池路线并行,前者提升体验但影响寿命,后者前景广阔但落地时间未知。机械领域则向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及主动悬架演进,例如蔚来ET9已搭载相关技术,但高成本与用户体验优化仍是挑战。
智能化方面,AI大模型与L2级辅助驾驶普及率快速提升,行业正冲刺L3级自动驾驶,但商业化路径与用户付费意愿仍不清晰。小米将技术架构思考提升至一级部门,正是为了在技术竞争中理清方向,寻找新的增长点。此前,小米通过自研高性能电机,助力SU7实现零百加速2.78秒,SU7 Ultra更在纽北赛道突破保时捷Taycan的圈速纪录,这些成果为其树立了技术标杆形象。
数据显示,小米SU7累计销量已突破25.8万辆,YU7上市三个月交付超4万辆,SU7 Ultra锁单量超2.3万辆。随着销量增长,其汽车业务有望于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技术领先带来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坚定了小米对前沿技术投入的决心。
此次架构调整,小米旨在通过资深骨干的行业洞察与内部经验,强化对技术趋势的战略预判能力。当前,汽车行业竞争加剧,车企面临在更短周期内推出低成本、高竞争力产品的压力。许多企业选择通过增加屏幕、升级座椅等配置叠加策略,并协同供应链压缩成本以寻求短期市场效果,但这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旦特定配置在市场中普及,产品差异将减弱,消费者决策可能再次转向价格优先,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增长与利润挑战。在此背景下,理想汽车已率先转型,宣布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并推出MindGPT、VLA司机大模型等核心技术,试图在AI领域突破。
如今,雷军亲自带队推动预研工作,小米在构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另一种范式。不过,这轮调整的成效尚需时间验证,其成功不仅取决于小米的认知与投入,更在于能否将前沿技术探索快速转化为有效产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