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在大模型领域的布局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吴永辉正式接管Seed团队,这支成立仅两年的研究部门已完成从探索性组织到公司核心战略单元的蜕变。据内部人士透露,朱文佳的汇报线调整标志着字节AI研发体系进入新阶段,吴永辉现已直接向CEO梁汝波汇报,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落地的双重使命。
组织架构的剧变始于2025年初。原属不同业务线的AI Lab、AML团队及多个模型研究组相继并入Seed,形成覆盖语言、视觉、语音及世界模型的完整研发矩阵。这场整合浪潮中,多位技术负责人发生职务变动:大语言模型负责人乔木因违规行为被解职,视觉多模态专家杨建朝暂离岗位后由阿里通义千问前技术负责人周畅接任,AI Lab总监李航则在退休后接受返聘。这些调整凸显出吴永辉重塑技术管理层的决心。
新掌门人的学术背景为这场变革注入强心剂。这位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在谷歌供职17年间,先后主导搜索排序系统优化、神经机器翻译(GNMT)研发及Gemini系列模型开发。其发表的GNMT论文被引量突破9000次,更在2023年晋升谷歌最高技术职级L10,成为DeepMind研究副总裁。硅谷观察人士指出,吴永辉的加盟使字节获得对抗国际AI巨头的关键技术筹码。
技术路线调整随之展开。Seed团队在全员会上宣布取消季度OKR考核,转而实施18个月长周期评估机制,同时为57名核心研究员增发期权,月均激励达9-13.5万元。这种"重金押注基础研究"的策略引发内部争议,部分员工在社交平台抱怨资源分配失衡,认为公司福利削减与Seed特殊待遇形成鲜明对比。但管理层坚持认为,突破智能上限需要容忍长期不确定性。
研发成果开始显现。4月公布的Seed-Thinking-v1.5模型在参数效率上取得突破,200亿参数规模在GPQA评测中超越6710亿参数的DeepSeek R1。这种"小模型大智慧"的技术路径,与吴永辉在谷歌期间推动的模型压缩研究一脉相承。6月推出的GR-3机器人模型更验证了其跨模态研发能力,该模型可同时处理视觉、语言及动作指令,在具身智能领域打开新应用场景。
人才争夺战同步升级。Seed启动的TopSeed计划拟招募30名顶尖博士,研究方向涵盖大模型架构、多模态理解及机器学习系统。创始人张一鸣亲自参与北美顶尖实验室的"挖角"行动,据传已与多位AI顶会论文作者展开接触。这种创始人深度介入技术战略的做法,与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2011年回归后推动AI转型的路径惊人相似。
组织文化重构也在悄然进行。吴永辉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培养第一流研究团队"的愿景,提出建立开放协作的技术生态。这种理念已体现在具体措施中:Seed Edge项目全面开源代码,允许外部研究者参与模型训练;与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前沿计算机技术研究。尽管该中心属张一鸣个人投资项目,但其"知春"命名仍被解读为字节技术基因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