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京东  联通  iphone11  iPhone  摄像头  企业存储  XSKY  网络安全  京东智能采购  自动驾驶 

优必选CBO谭旻直面争议:回应质疑称中国量产可行,公布订单对股东负责

   日期:2025-11-18     作者:itcg    浏览:1569    我要评论    
导读:优必选CBO谭旻直面争议:回应质疑称中国量产可行,公布订单对股东负责

人形机器人行业近期因高盛报告提出的“产能期货狂欢”争议及Figure AI创始人对量产视频真实性的质疑,成为舆论焦点。在这场关于“真实”与“预期”的拉锯战中,中国公司优必选被推至风口浪尖。近日,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在接受专访时,首次系统回应了外界质疑,并透露了公司量产规划与行业洞察。

谭旻坦言,部分质疑源于对中国智能制造实力及供应链协作能力的误解。他强调,优必选作为上市公司,所有订单数据均对股东和公众负责。目前公司已斩获超8亿元订单,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制造、3C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量产视频造假”的指控,他解释称,公司通过“一镜到底原声原速视频+穿越机镜头+空间参照物”三重验证,确保交付真实性,并欢迎全球客户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量产进度方面,优必选计划2026年交付5000台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2027年冲击万台规模。谭旻指出,这一目标基于公司已完成的三次产品迭代:从2024年初的10台实训交付,到2025年目标500台,再到未来大规模部署,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跨越。他透露,2024年交付量较少的核心原因是公司初期聚焦单机岗位实训,通过长周期验证优化产品设计,而非急于扩大规模。

面对行业对“人形机器人进厂性价比低”的质疑,谭旻认为,创新技术初期争议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让机器人“真正有用”。他引用数据称,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缺工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次,而当前机器人交付量仅数百台,市场需求远未饱和。尽管人形机器人尚未完全匹配人类生产效能,但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的协同效应已形成,中国不能等待技术完全成熟再推进落地,否则可能错失发展窗口期。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优必选坚持全尺寸双足路线,但并不排斥多元尝试。谭旻介绍,公司已推出多智能体协作方案,将人形机器人技术与L4级无人物流车、货场轮式机器人等产品结合,形成“沿途生蛋”的技术应用生态。例如,智能猫砂机、无人物流车等非双足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而核心产品Walker系列则承载着公司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终极追求。

供应链优势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支撑。谭旻承认,在伺服驱动器、滚珠丝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与西方领先企业仍存在差距。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了电动驱动全产业链的发展,使中国在电子电机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效应。这一优势将成为具身智能时代的重要竞争力。

成本控制是量产的关键挑战。谭旻透露,优必选已将单机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并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每年约30%的降本增效。公司计划2027年至2030年间,依托万台量产规模,将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左右。他强调,量产需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前提,逐步形成标准化共识,最终实现从应用需求到标准化、量产化的闭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头条阅读
推荐图文
相关资讯
网站首页  |  物流配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4047533号-2